24 Nov

原子力显微镜案例分析 | 被电击的细菌更导电吗?AFM告诉您

研究人员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多样化的功能模块对由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组成的生物薄膜进行了纳米级的表征。他们发现当处于一定电场中时,这种细菌生产的蛋白质纳米线要比正常状态下具有更高的导电性以及刚度。而如果细菌处于酸性环境,则这一特性可以被进一步增强。

具有电学活性的活体材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应用于带有自我复制功能的生物相容电子器件。但是目前已知的只有少数的生物系统可以用于转移电荷,且具体的传导机理仍未完全确定。

来自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以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作为样本研究了这一热点问题。此前的研究表明,这种细菌的导电特性是利用了由蛋白质OmcS组成的导电纳米线来转移在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过剩电子。然而,耶鲁大学的工作人员发现当硫还原地杆菌生物薄膜处于一定电场中时,它们产生的纳米线是由另一种蛋白质OmcZ组成的。

研究人员利用了AFM全面的功能模块,分别对纳米线的结构纳米电学以及纳米力学特性进行了表征。他们发现OmcZ纳米线的导电性和刚度分别是OmcS纳米线的1000倍和3倍。而当他们降低pH值时,OmcZ纳米线的导电性和刚度甚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这也意味着当纳米线处于通常会降解蛋白质的酸性环境中时,仍能保持功能性。

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进入原子力显微镜云学院




欢迎关注牛津仪器

The Bussiness of Science

400 678 0609 | www.oxinst.cn

沪ICP备17031777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31010402003473